烤肠30年的翻身仗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m.360xh.com/202005/22/57657.html

小时候的路边烤肠,随着如今“打工人们”的摆摊潮,又晋升成为了网红小吃。

小红书上摆烤肠摊的帖子;图片来源:小红书

作为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小吃,烤肠象征着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烤肠渐渐被视作“不安全”的食物。

“不卫生”,“都是用淀粉做的,没有肉”,“全是添加剂,不健康,别吃了”……父母经常如此告诫想吃上一根烤肠的孩子们。年,央视新闻曾曝出,黑心烤肠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在原料中使用廉价的狐狸肉、貂肉,还掺杂大量猪肉香精、红曲红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1]。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烤肠品类发展的一道枷锁。

从“廉价不卫生”的标签,到如今花样百出的新式烤肠,烤肠不仅经历了产品迭代,也从街边走向家庭餐桌,并开启了品牌化、高端化的趋势。从90年代进入大陆到今天,烤肠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升级之路。

这段升级之路,是从行业正视消费者痛点开始的。从街边小摊,到家庭餐桌,冷冻肠的升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烤肠1.0时代,是一个“低价为王”的时代,原料成本一降再降,最终既被消费者嫌弃,又陷入低毛利的“内卷”中。

烤肠2.0时代,是一个品质升级的时代,行业通过升级肉质和减少添加剂,逐步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冷冻烤肠也由此进入家庭餐桌。

烤肠3.0时代,是一个深耕场景的时代,通过产品创新,提升消费者在早餐和休闲场景下的食用体验,拓宽烤肠在C端市场的消费场景。

最后,我们展望了烤肠未来的升级方向。30年的烤肠演变史,折射出怎样的消费变迁呢?

一、烤肠1.0:比价比到失去“所有”

说起肠这种产品,可不是一个地区独有的。

中国的香肠,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之前,更多被称之为腊肠。而现在街边小巷经常出现的烤肠,则是一种舶来品。

国外的香肠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已经学会用猪的下水制成可口的肉食食品,而后传入欧洲地区并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2][3]

年,台湾省屏东县县长张丰绪远赴日本学习现代化肉制品加工技术,并创立了台湾省第一家用现代化流程生产台湾香肠的厂家——台畜公司。速冻烤肠,就此在中国拉开帷幕。

烤肠小吃;图片来源:pixabay

到了90年代,台湾奇珍食品、台湾黑猪食品等首批台湾香肠企业开始在东南沿海投资建厂。那时,标榜着“台湾小吃”美名的烤肠,成为了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街头小吃。烤肠在中国进入了黄金时期。

21世纪初,大陆每月烤肠原料的需求量近万吨,是台湾的50倍。台湾食品专家罗荣茂感叹道:“台湾烤肠在大陆的发展轨迹简直是一个奇迹。”[4]

烧烤摊上的烤肠;图片来源:Unsplash

然而,由于此时的烤肠主要通过烤肠机销售,不同品牌的烤肠在烤肠机上几乎没有差别,品牌力就无法沉淀和体现出来。

有业内人士指出,年之前,双汇曾大规模地在线下投入了几十万台烤肠机,并试图通过在烤肠机身、烤肠签子等地方印上双汇的logo,来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最终却仍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在这样一个强品类弱品牌的市场,卖家们都奉行“价格为王”。想要快速打开市场,就要以低价抢渠道“走量”。

为了压缩成本,许多厂家从最开始以鸡肉为原料,转而加入鸡皮,甚至价格更低的鸡脖皮和机械脱骨肉,肉肠的原料质量越来越参差不齐。除此之外,一些厂家也开始加入更多添加剂。于是,烤肠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淀粉含量也越来越高,很快就被消费者贴上了“不健康”“不卫生”的标签。

大打价格战导致行业长期陷入低毛利的境地。《中国食品报》曾经报道过[5],在烤肠行业的黄金时期,一吨产品的出厂价通常都在元到元,利润一般都能达到30%左右,优秀的甚至达到40%。到了年,烤肠的出厂价已经跌到只有元/吨,卖根一箱的烤肠,利润只有几块钱。

烤肠;图片来源:Pixabay

在这场竞争里,没有赢家。

B端树立不了品牌,切入C端可行吗?

近年来,也有许多ToC品牌正在把烤肠重做一遍。为了解决肉制品行业的痛点,满足消费者更高的产品需求,这一次,他们要做的不再是拼价格,而是把“好品质”的标签重新植入消费者心中。

二、烤肠2.0:品质升级

1、留住营养,要从改变温度开始

品质升级的本质在于更多营养的留存与更优质的配料表,而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和加工方式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肉制品加工一般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高温的加热方法普遍采用°C以上的高温杀菌,容易导致蛋白质过度变性以及营养物质的流失。而低温肉制品所采用的巴氏杀菌法能实现商业杀菌,做到最大化保留产品的营养价值。

相较于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来说,我国低温肉制品的市场占比还不算很高。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6],年,日、美、英等国家的低温肉制品占肉制品消费高达95%以上,以健康饮食为代表的日本占比甚至高达99%。而在中国,直到年,低温肉制品也才占总产量的65.08%。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低温肉市场规模在-年间由2,亿元增长至4,亿元,CAGR为14.35%。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在意健康与营养,低温肉制品也将获得更多青睐,头豹研究院预计年低温肉制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4亿元。

对于新入局者来说,低温肉制品的机会潜力更大。中国的低温肉制品市场是一个集中度较低的市场。据Euromonitor统计,我国低温肉制品市场的CR4仅为25%左右,其中双汇占比15%,雨润占比6%,后来者想要“居上”并非没有可能。

低温肉制品市场竞争格局;资料来源:Euromonitor,华安证券研究所

市场潜力虽然巨大,但冷冻肠进入万千家庭终端,还需要克服冷链的难题。

伴随电商十数年的发展,国内的冷链已经构建起从省际干支线到“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物流网络。同时,猪瘟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对我国低温肉制品行业带来了一定冲击,各地方政府一方面稳抓畜牧业保证产量,另一方面也在出台政策,加速推动冷链设施设备以及配送体系的建设。

近期中国低温肉制品政策盘点;图片来源:新肉业

接下来摆在面前的障碍,就是摘掉烤肠在大众心中的“科技与狠活”标签。

2、回归烤肠本质,“以肉为本”的升级之路

做好烤肠,还需要先让烤肠回到“初心”——真肉。

年,福建一家刚成立不久的速冻食品公司,把火山石烤肠带进大大小小的夜市和商业街,拉开了烤肠品质升级的序幕。这家叫做御冠食品的公司,把烤肠品质提升的重点放在提高含肉量上,推出的火山石烤肠主打“纯肉”。此后,火山石烤肠成了小吃摊上的“网红”肠,年,御冠食品的销售额达到了12亿元。[7]

火山石烤肠;图片来源:御冠食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ietingting.com/ndwxw/132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