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永康元年(公元年),僧人义兴云游至此,结茅修持,修建精舍。相传,当时附近并无人烟,却有一位童子每天前来帮忙,砍柴递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对义兴大师说:我乃太白金星,因为大师笃于道行,感动玉帝,命我化为童子前来护持。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辞。言讫童子飘然离去。故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年6月底至7月上旬,云峰长老率六榕寺僧俗一行19人前往朝礼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兼访浙、沪有缘诸寺,曾到访天童禅寺。近日,因缘殊胜,我亦有幸参游天童禅寺,近距离感受22年前云峰长老的所见所闻。
在云峰长老的笔记中,关于天童禅寺的内容是这样的:拜别阿育王寺,在艳阳照耀下,(年6月30日)十时半到天童寺。(天童禅寺)退居老方丈广修老和尚也是沈老的老友,大家见面时,皆大欢喜。
中午广老设斋招待,并赠寺志两本。承当家师照顾,饭后,在寺休息,下午一时即别。天童古寺依山建设,级级而高,寺门前有池,十里松风绿林景,使人留连,但我们急于下午乘船赴普陀,不敢忘返,有感如下:
(一)十里松风入翠薇,半空楼阁映清晖。缦车使出清溪涧,水自流兮云自飞。
(二)寺门茂竹绿成阴,曲水回环僧舍深。塔影岫云连万谷,钟声广播奏梵音。
(三)蹑足深山古道场,清风拂拂自生凉。广修长老亲情厚,留享天童斋饭香。
图为广修老和尚书法“恭敬三宝”
云峰长老笔记中提到的广修老和尚(-),曾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
广修长老于年在天童寺受具足戒,此后一直留在天童寺,从清众做起,年担任方丈,年因病退居,年9月23日晚于天童禅寺安详示寂,世寿94岁。
文革时,天童寺的僧人被迫还俗,全部被赶出寺院。文革结束后,广修长老不顾体弱多病,在年的冬天第一个回到天童寺,此后,他凭一己之力,多方奔走,创办福利院,精心安排僧人回寺,改善僧人生活,筹划恢复天童寺。
广修长老数十年来为天童禅寺的中兴和重辉殚精竭虑,不仅恢复了劫后的天童寺,还迈出国门、率僧团出访日本,讲经弘法,恢复和发展中日佛教友好交流。
简单了解广修长老的事迹后,我忽然感觉,他的经历与云峰长老是何其相似!两位长老都是持戒精严,轻名利重道德,为佛教事业鞠躬尽瘁,不遗余力。老一辈佛教大德的懿德典范,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不禁想到,明年(年)就是云峰长老诞辰周年,我们这些后辈应该以实际行动来纪念和缅怀他老人家,要更多地了解长老在那特殊岁月里的坚守,了解他在改革开放后为恢复广东省广州市各大寺庵建设、落实佛教房产政策、保护国家文物、培养僧才,弘扬正信所做的大量艰苦工作,学习长老爱国爱教、为信仰奉献终生的精神。
以汉俳一首,向两位长老致敬:
心直道且真
寒梅铁骨响铮铮
贻香益众生
从山下走到天童禅寺,有一条长长的松风小径,从伏虎亭一路缓缓而上,经过古山门、景倩亭,青松夹道,爽气扑面。“十里松风入翠薇”“水自流兮云自飞”——从云峰长老的诗句中,即可感知他当年率众经过这条静谧小道时,一定是心生欢喜,轻松愉悦。我也写一首汉俳,时空相隔遥以和之:风过松林径
伏虎亭前盈倩景
幽深渐可亲
宁波太白山重峦叠嶂,潭深溪长,令千年古刹天童寺更显禅意深遂。云峰长老从上午十点半到下午一点,只停留了两个半小时,却写下三首诗,可见天童禅寺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长老当年来到天童寺是在夏季,想必处处松茂竹密碧绿生姿,我这次来已是入冬,看到了天童禅寺漫天黄叶随风飞舞的另一番美妙景象。
依着云峰长老第二首诗里面所描述的“寺门茂竹”“曲水回环”“塔影岫云”,我特意找到了相应的地点打了卡,并留下了影像,好让我看着图片慢慢品味长老诗中之禅意。
云峰长老在笔记中提到广修老和尚设宴招待,地点应该是在法师用斋的“应供堂”吧。我也想尝尝天童斋饭,便来到可以对居士开放的“香积堂”,手机在线支付买了一张餐券,自助用餐,饭菜可口,干净卫生,秩序井然,体验舒适,感觉挺不错的。
借云峰长老诗句,改写一首汉俳以记之:天童斋饭香
清风拂拂自生凉
佛门悲愿广又记,当年广修老和尚赠送两本寺志给云峰长老,我此次前来,特意带上六榕寺汉俳图文集《空谷做么响》作为文化交流,天童禅寺的法师回赠我一本《天童禅寺史话》,我回去要好好阅读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