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上十大人定胜天奇迹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多年前,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河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留下的那些“人定胜天”的自然文化故事、传说以及震撼的工程等。包括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轵关陉)、南阳楚长城、秦渠水利工程、地坑院、宛洛古道、仓储遗址、鸿沟水利工程、隋唐大运河、黄河地上悬河、洛阳龙门石窟、黄河滩盐碱地治理工程(焦裕禄)、人工天河-红旗渠、小浪底水库、挂壁公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图1)。

一、愚公移山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愚公移山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图2),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盾,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愚公移山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于面对困难,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这样事情才会成功!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发表了题为《愚公移山》的讲话,使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到全面深化改革,愚公移山精神始终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胜利,在21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用愚公移山的执着和拼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从科学层面,愚公移山诞生在济源主要与太行八陉第一陉-轵关陉的存在有关。我们知道,夏商时期我国的文明中心在三河(河南、河东、河内),而轵关陉是连系河内和河东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横穿了太行王屋二山(图3),作者也是根据这条通道才撰写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二、大禹治水

传说在帝尧时期,经常发生洪水,百姓日子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集“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于是,大禹的父亲“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交给鲧。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经过考察,决定任用鲧的儿子大禹(图4)来负责整个国家的治水大业,禹是颛顼的孙子,鲧的儿子,姒姓,名叫文命,他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在系统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和失败原因后,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了“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并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夏朝整个国家的治水大业。也因此形成了“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从科学层面,大禹作为一国之君,当时的洪水泛滥区包括整个九州大地,尤以中原地区为主(图5),因此,大禹治水并不是专指哪个地区,而是以黄河、淮河流域为主,长江、海河流域为辅。

三、秦渠

根据《济源县志》及《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公元前年,秦人以块石垒堰抬高水位,以枋木为门,引沁河水入渠道,用于灌溉怀川平原济源、孟州、沁阳甚至温县的部分农田,因为渠首“枋木为门”,因此,史料上称其为“枋口堰、枋口或秦渠”。秦渠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非凡,不仅科学地治理了洪水期沁河给下游人居带来的洪水灾难(图6),更让缓倾斜平原区的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为农耕时代的河内地区成为“河朔小江南”和“京(洛阳)郊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五龙”的来历则经历了较为长久的演变,据史料记载,鉴于秦渠枋口灌溉农田带来的巨大效益,自秦以后,在两汉、三国、隋、唐、宋、元等朝代,当地的百姓又比照枋口堰的经验和原理,在沁河口一段开凿出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水渠,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形成规模的水渠有五条,分别命名为“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和兴利”(图7)。五条大渠犹如五条横亘在怀川大地的卧龙,五龙口的地名便由此而来。之后,枋口之名也被五龙口所取代。

四、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传说龙门由大禹治水所开凿,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也就是说,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石灰岩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图8),现存洞窟像龛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武则天根据自己容貌仪态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图9),以及在洛阳皇宫紫微城建天堂的消息传入日本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在奈良建立东大寺。另有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碑刻题记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五、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图10)。

从先秦到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大量运河,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关中,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例如从现在北京不远的通县起,可乘船顺潞水由泉州渠到沟河口入海,经过一段短短的海程,进入泒河,经过平虏渠,入漳水,经过利漕渠和白沟而入黄河,进入汴渠上游,沿蒗荡渠而下,由颍水入汝水,由汝水的支流舞水入泚水,入淯水,入汉水,入杨口渠,入长江,入洞庭湖,入湘水,入漓水,入西江,沿西江可达番禺城;或由江陵溯长江达巴蜀,以通西南。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至六年(年至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图11)。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图12),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六、鸿沟古水利工程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横亘着一条写有“楚河汉界”四个大字的“大河”。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和开封的水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条“楚河汉界”,在历史上是有据可查的,就是战国时魏惠王下令开凿的鸿沟。

战国中期,魏惠王雄心勃勃,力图称霸中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魏惠王先是迁都大梁,随后,为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及运兵需要,又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河和淮河之间,大兴水利,开凿了鸿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运枢纽。鸿沟的起点在今天的荥阳,叫蒗荡渠,经过今天的中牟、开封地界,才叫鸿沟(图13)。

虽然受黄河改道的影响,鸿沟水道变迁很大,甚至作为地理概念,鸿沟因汉代黄河淤塞已逐渐被人淡忘;但作为水利工程,鸿沟造就了魏都大梁多年的辉煌,也使开封城与悠悠碧水结下不解之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文史符号,鸿沟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象棋双方对峙的棋盘上,伴随着“楚河汉界”的典故流传至今。就是目前,鸿沟水系也在滋润着开封沃土,述说着古都开封与黄河的故事。

七、楚长城遗址

楚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是春秋时楚国为"控霸南土,争强中国"修建,"楚恃以守卫其北境"。在东汉人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文字:"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即楚长城最早被叫做方城,据研究长城的权威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其所著《长城》一书:"楚长城的位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它的西头从今天湖北的竹山县开始,由"竹溪、竹山、丹江口,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县,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叶县,往南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唐河县。总长将近一千里。战国时又展筑,西循伏牛山脉及白湍河分水岭入邓州市(图14)。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北京八达岭长城时,曾问陪同的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先生:“这是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董耀会回答说:“这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楚长城!”

八、黄河地上悬河

黄河的“地上悬河”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时期,人们治理黄河的结果。早期,黄河下游河道在平原游荡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人们开始向黄河要耕地,进行了大规模修筑黄河堤防活动,黄河洪水从此被归入固定河槽,但黄河的泥沙也在两岸大堤之间年复一年地淤积下来,河床不断抬高;到了西汉末年的公元前6年前后,黎阳(今河南浚县)附近河床已高出民居,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后,决口、改道频发。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年至年的多年中,黄河发生决口的年数有年,决口的次数高达次,改道26次。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发生在年(清咸丰五年),改道前黄河下游经江苏阜宁流入黄海,改道后黄河冲破原有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流入渤海。年以来,先后多次全面加高培厚黄河下游堤防,“地上悬河”虽没有出现决口、改道事件,但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之间己淤积了近亿吨泥沙,河床平均抬高2~4米,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最高达10米以上,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图13)。

总结

1、愚公移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把愚公移山的发生地定位在济源,是中国古人依据轵关陉在三河(河南、河东、河内)之中的重要地位和轵关陉所处的自然地理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的“科学定位”。

2、大禹治水是指那一时期国家对九州大地水患采取的统一治理措施,治水的重点区域是三河(河南、河东、河内)地区,治水的方法是在总结前人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采取的“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科学措施,既治理了水患,又达到了浇灌农田、旱涝保收的目的。

3、秦渠是中国古人继续发扬“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精神的重要体现。秦渠所在的沁河出山口是沁河中下游的“豆腐腰”,每次沁河发洪水,都会给这一地区的居民带来严重威胁,冲毁农田甚至伤及生命,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劳动人民发扬聪明才智,在沁河出山口南岸靠岩石山体的一侧凿通了一个出水口,并按照地形的特点修建了五条水渠,一是用来浇灌这一地区(温孟沁济)的农田,达到旱涝保收,二是消减了这一地区的洪水隐患,为这一地区赢得了“河朔小江南”的称号。

4、龙门地处伊河出山口(山区和洛阳盆地的分界),是治理伊河洪水、保障洛阳安全的关键地区,也是大禹治水的重点区域,伊河在此形成峡谷,伊河西岸是石灰岩山体形成的陡崖,古人利用此处的陡崖开凿了龙门石窟,由于这里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岩石坚固,石像保存久远,加上洛阳又是都城所在地,这里也成为许许多多帝王将相青睐的地方。龙门石窟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

5、隋唐大运河以洛阳(都城)为中心,东南通江浙,东北通京津。是江南粮运和京津抵御外患的重要交通枢纽,在古时候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水运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隋唐大运河的修建,既保证了京畿重地物流的供应,又保证了京津地区军队和粮草的补充。

6、鸿沟水利工程。鸿沟的起点在荥阳故城,终点在周口,是连通黄河和淮河水系,进而沟通东南地区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设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及运兵需要。尤其对这一地区粮食的旱涝保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7、楚长城遗址。万里长城是中原地区抵御外患的重要军事工程,而楚长城则是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另一个重要的军事工程,需要说明的是,楚长城要早于万里长城,只是因为万里长城长期处于中原和北方战争的拉锯地区,以至于万里长城在历朝历代都作为重要的军事工程被不断修缮,至今仍保存完整。而楚长城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长期处于中国的版图,早已废弃,今天只留下些许断壁残垣。

8、黄河地上悬河。黄河地上悬河的形成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治理黄河的结果,纵观我国历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理黄河作为第一要务,加固堤防、保障黄河不在泛滥是历朝历代的愿望,堤防不断加固,堤内河道淤泥不断淤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的“地上悬河”奇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ietingting.com/ndwwh/135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