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君
文转自秦朔朋友圈·
有个金句挺励志。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到达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时的反弹力。
这句话用在城市身上,也很合适。
正如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一样,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危机与挑战。
自从年超越安庆后,芜湖一直稳居安徽第二城。
但年国家统计局对年各地的GDP进行重新核算后,芜湖突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重新核定后,滁州年GDP上调了.4亿元,直接从省内第五跃居至第三,并且与芜湖的差距缩小到了.4亿元!
年,芜湖的GDP增速是8.2%,而滁州是9.7%;
年,芜湖的GDP增速是3.8%,而滁州是4.4%。
标兵合肥越来越远,追兵滁州越来越快。芜湖如坐针毡。人要面子,城市也要面子的啊!
孟子曰,生于忧患。在焦虑中奋起,在忧患中重生。
作为工业立市的城市,芜湖在立市之本中找到了危机出现的“症因”。
在一份题为《芜湖市工业企业利润率提升路径研究》的报告中,危机感充斥在字里行间:
“近三年,芜湖市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趋缓,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年全市工业企业主要利润指标在全省相对落后,利润总额增幅居全省第12位,分别低于全国(4.1%)和全省(5.1%)3.9个和4.9个百分点。”
报告执笔人给领导留足了面子,没直接点出来——这个利润总额的增速仅仅只有0.2%!
有前景才有资金投入,有利润才有企业前来。
在一次会议上,芜湖市委主要领导一语中的,“帮助企业切实提高利润,才是营商环境的关键”。
在对影响企业利润的制约因素和提升路径进行专题研究后,芜湖市委、市政府发现在物流、用工、能源、融资、税费等方面还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芜湖紧紧抓住企业利润率这一“牛鼻子”,首创了“1%工作法”——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为企业最大程度降本增效,努力实现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或比周边同类城市利润率提高1%的目标。
“1%”只是一个小目标,但是千千万万个“1%”加起来,就是一个大提升。
年3月,芜湖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以及相应部门牵头的9个专业组,对“1%工作法”进行顶格推进。重点围绕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利润影响主要因素,一切用数字说话,把提高“1%”真正落在重点企业、行业利润率上。
比如,在物流成本方面,重点推进“江海联运”,减少转运环节,初步测算每个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元左右;用工成本方面,鼓励企业加快“机器换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万工人每人每小时减少支出1元,节约用工成本5亿元;税费成本方面,全市1.7亿平方米工业用地,每平方米下调土地使用税3元,减缴土地使用税5亿多元,等等。
“1%”,起初只是工作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意外倒逼了政府部门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创新变革。
比如,“1%工作法”推行后,芜湖市繁昌区基本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鸠江区推进企业直供电和闲置厂房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节约企业用电成本;南陵县实行用水“一站式”服务,对供水用户工程施工费下降10%;三山经开区组织协调暂缓蒸汽价格调整……
为达成这个“1%”的小目标,政府部门开始主动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积极推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工业节能低碳改造……
服务好不好、政策优不优,凭感觉说了不行,领导个人喜好也左右不了,一切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今年1-5月,芜湖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同比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位次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12位。
1-5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率达6.3%,比1-4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1-3月上升0.6个百分点;利润率居全省第5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1%工作法”大力推行后,芜湖也终于迎来了触底反弹、扬眉吐气的时刻。
年,芜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亿元、增长11.6%,增速居长三角41市第一、全国百强城市第五,跑出了“芜湖加速度”。
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的“双圈”城市,芜湖只是城市规模小了些,在总量指标上不占优势,所以城市的“声量”弱了些,但内在的实力和潜力并不弱。
芜湖的面积不大,.02平方公里,排在全省第11名、全国第名;常住人口不多,.2万,排在全省第8名、全国第名。但芜湖的经济总量却排在全省第2名、全国第62名。
这意味着,芜湖的人均GDP和地均GDP相对较高。
年,芜湖的人均GDP为11.72万,排名全省第2、全国第37;地均GDP为万元/平方公里,排名全省第2、全国第40。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中的一员,芜湖并不是以安徽第二城的政治身份被纳入的,而是以真正的科创实力参与其中。
年,芜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5件,连续11年稳居全省第一;在没有中央级大院大所的情况下,芜湖建成重点研发创新平台55个,新型研发机构数占全省四分之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4%(同期,长三角这一数字为2.84%,全国为2.44%),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位居长三角第6位,仅次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和合肥;并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看到芜湖这些成绩,笔者想起了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从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存量和人均GDP等维度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和潜力的大城强城指数。
芜湖GDP尚未达到课题组设定的亿的“大城”门槛,所以未被纳入此次榜单,但笔者猜想,芜湖的“强城”指数应该不低。
根据报告披露的计算方式,笔者对芜湖的六项指标进行了一一计算。劳动生产率指标,芜湖介于泉州和大连之间,排在第24位;土地生产率指标,介于太原和徐州之间,排在第33位;资本生产率指标,介于唐山和南昌之间,排在第48位;万人专利授权量指标,介于徐州和济南之间,排在第30位;每百万人大学文化程度指标,介于扬州和烟台之间,排在第32位;人均GDP指标,介于合肥和嘉兴之间,排在第27位。
由此计算得出,芜湖的强城指数,可以排在全国第35位,远超其GDP排名。
在其他榜单中,也同样体现了芜湖“体量不大、实力很强”的特征。
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芜湖的名次一直在进步,已经从年的76位晋升到了年的57位;在“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榜单,芜湖位居全国第41位;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芜湖位列榜单第39位。
制造业是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和主引擎,是芜湖的立市之本、强市之要。
年,芜湖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以上,同期,安徽这一数据为27.9%,全国平均水平为27.4%。
大城强城课题组首席专家陈宪教授指出,强城是因为有强产业和强企业。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