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发布消息,近日,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发布了《中国电子商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中国电商发展的现状、特征和趋势,认为电商在助力稳增长、促消费、保就业和惠民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正驱动电商持续性增长。
同时,近期电商巨头陆续交出年三季度成绩单,阿里、京东的数据暂且稳住,但隐藏的压力和烦恼却不小。
阿里力图改善各个业务板块的盈利问题,而京东虽享受到了收购德邦的红利提振,但用户的同比增幅却滑落到个位数。面对消费市场疲软,用户增幅到顶的现实问题,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是电商行业的好解题思路吗?
即时零售是一种“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的新消费业态。据悉,即时零售最大的特点是以实体门店为供应链,以即时履约配送体系为依托,为消费者提供更高便利性、更高时效性的到家业务,满足消费者应急需求或常态下即时性需求的零售新业态。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认为,以小时达、分钟达为特征的即时零售已经成为零售模式创新的新风口。
报告认为,近年来,居民对消费便利性需求不断提升,新冠疫情推动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门店到家的即时零售业务迎来展新机遇。即时零售前端连接消费者,后端连接线下实体零售商或自有前置仓,通过高效的配送体系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
此外,各大电子商务平台纷纷布局即零售,夯实全渠道零售生态。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团购、外卖业务形的履约配测体系以及本地运营能力,推动闪购业务快速发展;生鲜电商平台在展开自营即时业务的同时推动商超数字化,盘活本地零售业态等。
以生活服务类零售平台美团为例,此前其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平台上便利店和超市的交易量增长了54%,其中夫妻小店增幅高达%。
No.1
阿里财报
近日,阿里与京东提交了年三季度的业绩。
其中,阿里总营收达.76亿元,同比增长3%,而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依旧处于亏损状态,达到.61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3.77亿元。
与此同时成本及费用总额同比下降1.9%,占总收入比重从去年同期的93%下降至88%。一面在节省克制开支,另一面则强化细分业务上的盈利能力,去缩窄亏损。
其中,阿里国际零售商业收入达.4亿元,同比增长3%,扭转了增幅持续下滑的状态。相似的还有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由于高德订单的增长和饿了么平均订单金额提升,本季度该板块营收为.73亿元,同比增长21%。经调整的EBITA为亏损34.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65.35亿元。此外还披露了盒马的经营情况。截至年9月30日,绝大多数盒马门店的现金流为正。
No.2
京东财报
当阿里在深耕的业务板块的同时,京东则公开了德邦与京东物流首次并表后的成绩。
数据显示,在三季度德邦带给京东物流的收入为58.2亿元,占比高达16.3%;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也由去年同期的五成变为七成,三季度外部客户收入同比上涨67.8%。
整体来看,京东三季度总营收为亿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净服务收入为亿元,同比增长42%。在利润方面,87亿元的经营利润是去年同期26亿元经营利润的3倍多,归母净利润也扭亏为盈,为60亿元。
No.3
竞争压力艰巨
今年以来,电商企业纷纷多线裁员、调整业务、优化结构。
在核心业务上,三季度阿里中国零售商业收入增速虽然较之上个季度有所好转,但依旧处于下降趋势,同比下跌1%,为.2亿元。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CEO张勇在电话会议中指出:“在疫情和经营不确定的环境下,无论大中小商家,营销投入会更加谨慎。同时,商家对营销效果的追求较之以往也会更高。”
此次三季报,京东零售实现收入.23亿元,占集团总收入比为87%,相比去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京东集团CEO徐雷同样表示:“今年物流受到疫情的影响,应该是疫情三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由于物流履约出现困难,或是需要等待更长时间的原因,今年‘双11’订单的取消率确实比往年略高。”此外,徐雷还提及“当前的宏观环境下,消费者也更为保守和理性”。
No.4
增量向何处寻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认为,即时售有力地带动了服务线上化和电商本地化发展。“外卖”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宽,业覆盖内容更加多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以生鲜、药品为代表的即时配送业飞速发展,与餐饮外卖共同助力抗疫保供。伴随着消费者在疫情中逐渐养成的时零售消费习惯,各类非餐饮外卖业务占比正在不断扩大。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即时零售由需求催生,扎根于本地实体,本地线下零售商、本地生产商和本地品牌都将迎来新的机会。简言之,即时零售模式将需求、供给和履约全都留在本地,流量和利益留给实体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即时零售愈发受到业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