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缓解银企信

前言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物流产业在我国经济市场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和社会对物流产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在对速度及规模高度发展要求的同时,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形态也将迎来重大创新和变革的挑战。但受到传统理念及融资模式的影响,多数物流企业的融资管理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模式阐述

供应链是指通过产品从采购、生产、合成直到形成最终的产品的过程中,对其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控制,将产品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

供应链金融即SCF(SupplychainFinance),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SCF是指银行围绕客户(核心企业),管理其上下游中小型企业的物流和资金流,把单个核心企业的风险转变为供应链整体的风险,实现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核心企业,将其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高金融信贷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并非近些年来的新概念,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历史。

我国于年开始在深圳发展银行试点供应链金融,随后尝试全范围内推广。在当前科技的不断创新下,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在不断进步,线上模式逐渐取代线下模式,显现出互联网化的特点。就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实践结果来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不够成熟,在各大金融机构中也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适用。供应链金融和物流的关系可以从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去描述,供应链金融是物流的“子集”,即供应链金融源于物流。一方面,强大的物流体系把不同的企业联系起来,从原料、生产、合成直到最后的产品,形成信息、资金、商业供应关系。

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使得不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实现企业成本降低的同时风险可控。物流的不断发展需求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多元化使得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二者相辅相成、互利互惠。

二、传统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

在传统物流行业中,短期融资是较为常见的融资形式,即将现有库存作为资产,进而获得融资。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短期融资涉及的资产和现金流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金融机构获取库存抵押品的实际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是否构成借贷关系。如果金融机构通过评估分析发现存在风险,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风险。

从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市场经济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且不可预测,库存质押不仅本身的价值稳定性波动较大,而且在仓储及运输环节因为各种不可控因素,这些质押物可能会遭受损失或者贬值,给整个供应链带来不可规避的系统风险。传统的物流金融模式中,相应的供应商核心目标在于提高资金周转率,同时在获取收益的基础上规避风险。主要的方法是通过上游企业要求下游企业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并在销售完成后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下游企业通常期望较长的信用账期及较低的预付款比例,以此减少资金压力;同时要求供应商保证采购效率,并提高自身存货周转率,以此降低库存压力。由此可见,该金融模式下合作双方基于货物供应、资金流转、付款方式等方面存在众多矛盾,风险平衡难度较高,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供应链体系的顺利运行。然而,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受实际情况的制约,不会直接参与到实际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无法保证供应链企业的信用程度,金融机构想要控制企业违约风险面临着诸多困难。

三、创新性的物流金融形态类型

在物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企业的融资模式也经历了持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一些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提升了相关服务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物流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就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体系而言,以第三方物流作为核心企业,有机整合服务资源的创新性供应链融资模式被广泛运用。

1.托收融资模式

在物流供应链运转的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在货物运输环节中扮演提货人的角色,并按一定比例将货款交付给供应商,提货人在收到货后随即支付货款。在此模式的基础上,相关企业通过合作模式和流程优化,逐步演变成更具创新性的模式。

2.预付款融资模式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由上、下游经销商、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四方签入合作协议,通常以从事供应链金融的综合物流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以下简称“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的前提下,下游供应商按照约定比例缴纳部分保证金后,由金融机构向核心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或提供贷款。在整个过程中,核心企业承担产品的回购责任并提供承兑担保,而供应商以货物对物流企业提供反担保。在该模式下,金融机构通过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资产损益及社会信用等方面综合评估,结合其社会信誉水平综合考虑其合作价值,并以此对其信用额度合理把控。通过直接授信的方式提供抵押、担保或信用贷款,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获取融资难度大的资金困境。

3.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供应商承诺回购的基础上,融资企业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额度,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除了需要处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共同参与,还需要引进仓储监管方给与监管支持。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上游企业的承诺回购,物流公司作为整个模式的核心企业提供资金担保,进而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供应商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了分批支付货款及分批提货权,有效解决了企业短期的资金压力。保兑仓模式通过物流供应链为金融机构挖掘了客户资源,同时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支付方式可由供应商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并结合物权担保机制,平衡并降低了责任风险。

四、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风险

1.融资模式信用风险

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例如江苏省的物流企业规模就占到了全国的10%左右,这些物流企业涉及行业众多,关系错综复杂,且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目前我国的物流模式方式大致分为企业内部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融资模式中,第三方物流通常作为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签订贸易合同,同时与金融机构签订合同获取贷款等资金运营,这使得银行容易获得供应链企业的相关信息。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优点就是授信模式的改变,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淡化了信用分析和信用评级。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涉足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无法对业务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和管控,在整个供应链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导致银行无法对供应链企业运营情况做出判断,及其前景做出预测,也无法利用自身信息丰富的优势对企业决策提供帮助;此外供应链系统中的上、下游贸易商和物流企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联盟属性,中小型企业在融资、经营、财务方面的隐藏信息也加大了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风险。

2.供应链金融自身风险

供应链金融自身风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偏差。银行和客户(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在融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都要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来实现融资结果。对于银行而言,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防止企业诈骗,通常会设置较多的抵押资产和复杂的审批流程,导致有的企业达不到融资标准,审批时间长,不利于企业当下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进行融资时只需要考虑成本、效益的关系和企业需求的关系,而不对企业进行资产或者风险评估,导致银行难以进行信贷审批,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融资成功对评估结果造假,造成银行承担较大的金融风险。银行和客户的利益难以达到平衡,这是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是供应链风险。供应链金融核心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供应链中选择一个核心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对其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核心企业的上流企业决定其需求关系、资金转化率;物流企业的下游贸易商,在供应链中处于最接近终端消费者的环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货物市场价格的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还款能力和回购能力。因此,各个成员在资源配置、现金流、信息交流等方面呈现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这样相对紧密的模式下,一旦某个成员存在信用风险,将迅速在供应链体系内部传导,产生一系列连锁的信用风险。

3.融资模式法律风险

近年来,我国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但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依然面临着法律方面的风险。虽然我国对于供应链金融建立了《物流法》《担保法》《合同法》等,但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实践中仍然存在漏洞。例如,港口物流企业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中,动产质押标的物范围限定相对较窄、质押标的物实际控制权和债权存在分离、物权相关法律界定及等级制度相对不够健全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司法过程中,质权人对抗因供应链金融纠纷而导致的第三方伸张权利问题期间,有关法律没有明确优先级,导致金融机构作为质权人面临了一系列风险。

五、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优化路径

1.优化信用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是任何融资模式有效推行的关键,也是保证金融系统形成有效闭环的关键。为此,在基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优化中,要注重对信用管理方式的创新优化,加强供应链物流企业的信息获取渠道。如前文提到的保兑仓作为一种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作为信用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结算工具,让金融机构在物流供应链模式中控制货权,而仓储企业则是受托保管货物。

通过构建该模式,充分发挥了金融机构的信用价值,不仅可以实现供销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仓储企业的有效合作,同时还能极大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压力,促进供应链稳定运营。优化信息管理机制还可以通过政府和金融机构建立新的资信平台,建立新的信用评估机制,完善企业融资额度的设置,不定期审查企业的资金去向和业务情况,增强企业的信用管理,降级金融风险。

2.优化物流担保系统

基于物流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否覆盖供应链全流程业务的广度、能否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控制风险的程度,决定着物流企业综合发展成熟度及融合度。为此,需要积极应用担保机构来消除相应的信用风险。

首先,可以针对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具体流程,针对不同环节及需求设计相应的担保产品。比如物流企业在传统的采购环节中,提供流动资金担保、保兑仓担保等;在生产物流环节中提供进度担保、质量担保等;在销售环节提供信用担保、买方定金担保等,另外,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比如无人机、物流管理系统、物流区域化信息采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对大数据的全面采集、精准监控,不仅能促进物流担保系统的不断完善、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效率,还能加强对各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监控。

3.优化融资标的物管理

在创新性的物流企业融资模式中,做好融资对象管理是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基础。为此,应当保证融资标的物的融资抵押适用性,即在提供标的物的环节中,要充分考虑标的物本身的市场价值及管理难度。对很多传统物流、仓储企业来说,融资模式优化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自身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首先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对服务项目及业务机制进行创新。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利于弱化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同时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本文对传统融资模式及管理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了创新性金融产品的形态,提出通过积极优化信用管理机制、优化物流担保系统以及优化融资标的物管理等方式,使物流企业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并优化供应链管理,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合理控制营运风险,以此强化供需关系、稳定供应链运营,对物流企业创造增值空间、提升综合价值有积极作用,从而发挥物流企业在国民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xietingting.com/ndwgl/13195.html


当前时间: